3、什麼叫對仗 1、什麼叫“對仗”? 對仗又稱對偶、隊仗、排偶。它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對仗可使詩詞在形式上和意義上顯得整齊勻稱,給人以美感,是漢語所特有的藝術手段。 ◆練習:閲讀南宋偉大愛國詩人陸游的《書憤》詩,找出其中的對仗句。 書 憤 【圓通快遞】陸游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2、對仗的基本要求。 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面。 格律詩對仗的具體內容,首先是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對仗的運用有寬有嚴,因而出現各種不同類型,有工對、鄰對、寬對、借對、流水對、扇面對等。在內容上則有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名目。 ⑴ 詞語對仗的要求是: ① 詞性必須基本相同,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 ② 詞義必須同屬一類,如天文、地理、宮室、服飾、器物、動物、植物、人體、行為、動作等同一意義範圍內的詞方可為對。 ③ 平仄必須相對,即以平對仄或以仄對平。 ④ 結構必須對稱,即以單純詞對單純詞,以合成詞對合成詞。 ⑤ 要避免同字相對。 ⑵ 句式的對仗: 主要是句子的結構相同,如以主謂短語對主謂短語,以動賓短語對動賓短語等。 ◆練習:朗讀杜甫的《登高》,找出並體會其中的對仗句。 登 高 【圓通快遞】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3、對偶和對仗的異同。 嚴格來説,對偶和對仗是兩種極為相象的語言形式。所謂“相象”,是説它們相同之處較多而不同之點較少,所以區別起來就較為困難,甚至連一些工具書對這兩個概念都解釋得含糊其辭,不甚了了。如《辭海》“對仗”條下注釋曰:“指詩文詞句的對偶。”陝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學辭典》則解釋“對偶”為“修辭方法一種,……詩歌中叫‘對仗’。”如此以“對偶”注“對仗”,用“對仗”釋“對偶”的輾轉解説,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結果是使人誤以為“對偶”與“對仗”是一回事,是一個概念的兩種稱謂。 那麼,究竟什麼是“對偶”?什麼是“對仗”?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對偶,是一種修辭格。成對使用的兩個文句“字數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這種對稱的語言方式,形成表達形式上的整齊和諧和內容上的相互映襯,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對仗,是指詩詞創作及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詩詞聯句在對偶基礎上,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必須“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併力避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上重複使用同一詞語。格律詩詞的對仗使語言音韻和諧,增強了節奏感和音樂美,達到表現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詩詞的對仗要求也就甚為嚴苛,符合上述原則的詩詞聯句便是對仗的;否則就是不對仗或對仗不工穩,這是詩詞創作所不允許的。 瞭解了對偶與對仗的特點,就能一般地區別什麼是對偶,什麼是對仗了。例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個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對偶的要求,但由於其平仄不相對,音律欠和諧,並在同一結構位置重複使用了“天下”、“之”、“而”等這樣的詞語,不合對仗的要求,所以是“對偶”而不是“對仗”。再請看下面這個例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白樂天》) 這組聯句是原詩中的頸聯,無論哪個方面都完全合乎對仗原則,而且對得極為工穩,是最為典型的對仗聯句。 對偶與對仗其所以有這樣一些不同,主要是因為它們是運用於不同文體的。由於不同的文體對各自表達的要求不同,所以對錶達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為修辭方法的對偶,常常被廣泛用於各種文體,其中古代散文和古體詩歌運用尤其頻繁。它整飭了語言,增強了語勢,而且兩個偶句互為補充、相互映襯,使語言頗具形式美和表現力。對仗則是格律詩詞獨具的一種特殊創作技法。興起於隋唐的格律詩,嚴格要求律詩中的頷聯與頸聯必須對仗。這一方法同時也為詞曲創作所採用;後來又被用於對聯撰寫。由於律詩詞曲的創作本身對語言運用有很高的藝術要求,講究煉字煉句,而對仗正好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極大提高詩歌的表達技巧和審美情趣,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表現力。對仗的這些特殊功能顯然是對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説“對仗”是格律詩詞創作和欣賞的重要標準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詩詞莫屬的專用術語。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詩詞中的對仗雖同時也符合對偶的標準要求,但鑑於“對仗”本身的特點,並且為了有別於一般文體中的對偶,故而我們通常不以“對偶”稱之,而特稱之曰“對仗”。 【圓通快遞】 1、閲讀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找出其中相對應的詞句。 過故人莊 【圓通快遞】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2、有感情的朗讀人陸游的《書憤》詩,要讀出作者心中的悲憤來。 |